100%

●得一錄卷六

  災年恤產保嬰規條

  蠶桑局章程

  伐蛟事宜

  捕蝗章程

  勤儉社約

  ○災年恤產保嬰規條

  卷六之一

  自來荒政諸書。有收養棄孩局一條。善舉也而近世習俗。往往有生即淹斃者。則收之無可收也。且有產後凍餓成病者。則局中不及顧也。事關兩命。法宜兩全。擬災年恤產保嬰規條

  災區恤產保嬰引

  條規

  江蘇巡撫陸通飭稿

  災區恤產保嬰善願引

  附災鄉恤產保嬰記略

  填冊式

  △災區恤產保嬰引

  從來荒歉之年。民間多棄嬰不育。蓋以粟珠薪桂。度日維艱。為父母者自顧不暇。不遑顧及所生。且近世多溺嬰之俗。呱呱墮地。即付沉淪。習俗效尤。恬不為怪。每逢饑饉。淹棄尤多。戊□夏秋之交。江水驟溢。江陰壽興沙被潮泛漫。田廬淹沒。其地人民救死扶傷謀生不給。凡有生育。往往淹斃。男孩亦所不免。 【 予在江邑沙洲、聞其地自被災後、新產嬰孩、多不能舉、有老婦言其里不滿百戶、兩月中已淹斃女孩三口、男孩一口、外此當更不少、言之惻然、】 在所生者艱屯適遇。或不願瓦全苦命。重貽父母之罹。在生之者顧復同情。何竟至玉碎甘心。忍割裏毛之愛。事必出於無奈。情或有所難言鄰母喧傳嘆手援而莫及鄉人驚告嗟目擊以難堪。是何心哉。良足悲已。况饑年產婦。以寒餓之軀。猝焉坐蓐。愁腸百結。枵腹難支。憔悴姬姜。最易感冐。倘無調理。曷保生全。查荒政諸書。有收養棄嬰一條。洵為濟荒善舉。顧收之於既棄之後。恐奄奄弱息。或不免為委瘠於道旁。何如恤之於未棄之先。庶小小血胞。轉可望擎珠於掌上。爰擬仿照保嬰局規條。并人賑局兼行辦理。 【 或另集捐欵或就賑開銷】 凡飢戶中有新生男女而勢不能舉者。勿令淹棄。許報明局中。查騐的確。先給綿胎一件。白米一斗。錢二百文。嗣後每月酌給錢米。附賑散給。以賑畢為止。並請縣出示曉諭。禁止溺嬰。如此則貧民既因有所助而樂於留養。嬰孩更得依所生而易於保全。即在產婦得此一助。更可安心調攝。亦不致以強起操作。而生意外之虞。道可兩全。事堪兼舉。門開方便。既以全災民骨肉之恩。術本行仁。並可免孩赤沈淪之慘。想有心人當不以為迂遠也。是為引。

  △條規

  一是舉即照錫邑青城鄉保嬰局規條辦理。專為荒區起見。凡被災地方。無論水旱疾疫。總可照辦。如有賑局。便可就局舉行。倘不能辦賑。宜另集捐資。各就本鄉設法。實為救命要著。現在功德。□勿錯過。

  一定例凡災戶中有生育女孩不能舉者。許憑保報局查確。先給米一斗錢二百文。小衣一件。 【 寒天用棉胎亦可】 以後給與憑票。逐月酌給。視經費之多寡為盈縮。能曲為籌畫。接濟至成熟之期。更為大妙。如經費難集。即一二月亦無不可。千餘文即可救人一命。便宜善事。莫過於此。

  一生產本屬險事。荒年更堪憐憫。一朝坐草。囊乏半文。枵腹臨盆。支撐無力。往往昏暈難保。若必待報局查騐。恐致躭延時日。所得未能應急。凡辦事諸君。如逢荒歉。不妨先到各村坊訪問如有有孕之家。約某月將產。可即先為注冊存根。臨期報局。不待查騐。即可付錢。且約有成數。籌費更易為力也。

  一男孩例不應給。然一遇荒年。男孩亦恐不保。亦宜稍為酌濟。以期必舉。戊申冬。蘇郡收養流民。恤產每名給錢五百文。以後即添入小口冊。故生育男女無一棄者。產母有病。另為調治。保全亦正不少。

  一荒年籌捐不易。各村坊注冊後。約計若干。該錢每名若干。不妨勸人公捐。或一人認養一名。或一人認養十名。隨力捐助。以期眾擎易舉。

  一保嬰局大意在因助思留。因留生愛。因愛得保。其法實隨處可行。荒區尤易見效。略有所助。無不欲藉產得錢。轉可賴以過活。故凡有生育。無一溺棄。且撫養分外當心。數月後嬰孩已能嬉笑。而吾法自此行矣。

  一是舉於戊申冬初。就江邑之壽興沙先行貼招舉辦。十二月初又於常邑之青草沙仿照辦理。全活頗多。已著成效。爰稟請撫憲陸札飭藩司通飭各屬被災之區一體照辦。惟願賢父母實力奉行。並出示曉諭。設法勸捐。率地方善士。悉心籌畫。共起而圖之。使百千萬及溺嬰孩咸登仁壽。造福當無限量。

  按宋史。黃震提舉常平倉。初常平倉有慈幼局為貧而棄子者設。久而名存實亡。震謂收之於既棄之後。不若先於未棄保全之。乃損益舊法凡當娩而貧者。許里胥請於官贍之。成活者眾。惜後世辦。荒者多不計及此。此舉洵足補近時荒政所不及

  △江蘇巡撫陸通飭稿

  為通飭照辦事。據金匱縣生員余治稟稱。窃天下事莫大於人命。則仁政之行莫大於救人性命。現屆歲荒。粟珠薪桂。在在動關性命。而惟產婦嬰孩為尤急。盖近時鄉里間多溺女惡俗。遇此災年。父母尚難度日。何况嬰孩。故無論女孩之不育者十有八九。即男孩亦恐不免。呱呱墮地。慘遭戕害。可悲可慘。莫此為甚。况飢年孕婦。以凍餓之軀。猝焉坐草。支持乏力。難產堪虞。而且貧戶以紡織為恬計。產後倘強起摻作。多致感冐風邪釀成危疾。故災鄉產婦嬰孩最關緊要。查南北朝。任昉為義興守。歲荒禁民產子不舉。有孕。者輒助其資。全活數千家。洵可為後世法。現擬就賑局中另開。一欵。先就災區查明貧戶孕婦注冊。臨產時即給以白米一斗錢百文衣褲各一件。錢米以半年為率。如是則嬰孩既以得所助而易為留養。產母亦以得所助而足以保全。一舉手間。即關兩命。得則生不得則死。所費有限。所救無窮。若得推廣遵行。尤為全活無量。等情前來。查溺嬰本屬惡習。產婦尤屬可矜。若非設法周恤。頃刻即關兩命。所擬章程。意美法良。洵足補從來荒政所不及。除出示勸行外。合行通飭各屬。一體遵辦。(云云)

  道光二十九年十月     日

  △災區恤產保嬰善願引

  生產險事也。呼吸之間動關性命。昔人比之死裡逃生者此也。而一遇災年。則險又加險。葢災年貧婦。腸胃空虛。氣血衰薄。一旦以寒餓之軀猝焉坐草。用力稍過。往往虛脫。其險一。囊乏一文。穩婆孰問。倘逢難產。妙藥誰施。慘痛莫支。束手待斃。其險二。而且貧家藉女工為活計一日停機。合家坐困。倘急於餬口。產後即強起摻勞。多致感冐風邪。釀成危疾。其險三。有此三險。則產母之命。固己危如朝露矣。况乎近時鄉里間。所在有溺嬰之俗。豐年尚多此習。一遇災荒。在抱者尚思拋棄。何况初生。倘不稍為酌濟。則無論女孩之淹溺者十有八九。即在男孩亦有十居四五者。嗚呼。姖姜憔悴。那堪枵腹臨盆。孩赤啼呼。忍見吞聲投水兒兮命苦。生偏遇此饑荒。母也心傷。死恐即臨旦夕。待黃泉兮相見。泣勿呱呱。灑血淚兮何窮。號驚慘慘。苟設身而處地。當搔首而呼天此。景此情堪。憐堪憫。夫事必審其所急。生死所係。何急如之。事必權其所重。兩命攸關。何重如之。茲擬集一恤產保嬰善會。以出錢一千四百文為一會。每遇貧戶生產。例給棉衣褲各一件。米五升錢百文。第二月給三百文。以四月為度。約計錢一千四百文為一會。有力者千會百會。各隨心願。費小功大。何以加茲。普望當代仁人。四方同志。各發慈心。玉成善會。一鄉一保。量力仔肩。一冊半冊。隨緣分募。為千百人重生父母。奚啻七級浮屠。結億萬年最勝因緣。先兆盈庭玉樹。

  世之有心積善者。無不以買救人命為急。而買命一事。莫多於荒年。荒年買命。尤莫多於恤產。所費不過一二串。己可保全兩命。并可救一家之命。現前極大陰功。想同心者必不肯錯過也。

  △附災鄉恤產保嬰記略

  予於道光二十八年秋。在江陰壽興沙辦賑。因其地素有溺女風。一遇災年。父母尚難自活。何况嬰孩。因設為恤產保嬰之舉。先查飢口中有孕貧婦注明冊簿。許以生育之後。無論男女。到局報明。即給米一斗錢二百文。綿衣褲各一件。以半年為止。計查懷孕貧婦數百戶。均為注冊待給。十一月初二日清晨。予在西沙公局。風雨中聞扣門聲。啟而入。則一十三四歲女童。扶一老婦。目雙瞽。衣履盡濕。寒戰欲跌。詢之。知其女昨晚產一女。贅壻王某。夫婦均病瘧。家貧。膝下已有二女一男。長者僅八歲。衣被早入典庫。皆著破單衣。所領賑錢亦用盡。六口嗷嗷。昨午餐僅啖菜湯。晚間吃得鄰家粥半盂。得坐蓐。產母呻吟牀笫。恐無以為養。囑將所產女孩速淹斃之。聞鄰人言。公局中另有錢米恤產。是以勉為留養。刻下家中柴米俱絕。產後欲覓三文錢買沙糖煎湯飲。且不可得。今晨勢急。壻又病瘧不能起。因冐雨來報云云。子察其情確實。因給以錢米并綿衣。並令食粥而去老婦澘然曰。我幸得吃粥。產婦在床不知如何光景也。食畢負米出局。喃喃念佛而去。又東沙為常熟界。以經費未集。至十二月初始挈資前赴。即日查辦。同人以為此事極好。惜先生遲至三日。已誤兩命矣、予詢之、則知慶陰沙有展姓婦。新產一男。其夫外出。婦與一八歲兒在家。寒餓不能支。生產後。家無粒米。呼鄰童捽所產兒棄於河。是夜產婦亦凍死。盖婦所臥故無被。以竹簟為蓆。又無稻草也。鄰人為報局領義材。始知其事。若此舉早行。則產婦嬰孩均可保全。惜行之已晚。亦命也夫。予爽然若失。深恨辦事遲延。致誤人命。為之引咎傷懷者竟日。

  是舉於二十八年秋查辦孕婦。計先後七百餘日。以有錢米之助。均各留養。越明春。因築堤公事。赴各圩埭巡厯。每見有沙民抱其所養嬰女出。謂此女若非先生資助錢米。早已淹棄。何能到今日。顧小女孩則皆作嬉笑態。予不覺狂喜。謂此舉之真足以救人。實生平快事也。並記之以為此後辦災者之嚆矢云。

  △填冊式

  今查得   鄉   圖   村   里貧戶   之妻 氏現在有孕 月約  月將產產後不准拋棄許報明局中每月助米一斗錢二百文以 月為止此查

  年  月    日局查第      號

  存根

  今有   鄉   圖   村   里   之妻

  氏現於  月  日生產  孩一名係

  作保准給  月為止此存 【 該氏現有兒女  名】

  年   月      日局存

  恤產保嬰票

  凡災鄉各圖飢戶中。如有懷孕婦女。煩圖董先行註冊。一遇生產。凡在鄰里。務必勸他好為留養。即日報明。該圖董即領向局中給白米一斗五升錢二一百文。以後准每月給錢三五百文。以

  月為止。如離城路遠。即由圖董墊付。許到總局劃算。如有假冐。經手賠罰。各脩陰德。切勿忽略。此啟。

  如經費不敷。准在飢冊中填明。加給產婦嬰孩口粮亦可。

  今查得   鄉   圖  村  里   之妻

  氏於  月  日新產男女孩一名照例准給  月此照

  月付      月付

  月付      月付

  年   月      日局給

  第      號

  ○蠶桑局章程

  卷六之二

  古聖王利民之道。首重農桑。蠶桑之利甚溥且厚。可佐耕農之不足。地有曠土。而不知倡種桑之舉。非所以厚民生也。因民所利而利之是所望於彼都人士矣述蠶桑章程

  □江勸課□桑局規條

  蠶桑局事宜

  △□江勸課□桑局規條

  清河磚圩門西。設立勸課蠶桑局。並分局。公舉董事。管理出入帳目。照料兩局樹株。公議事宜十條。開列於后。

  一局地十二畝餘現每畝栽桑五十株。二年後長成。每株好者。可摘葉三十斤。每畝只留四五十株。餘揀出移栽他處。以五株百五十斤之葉。養蠶出絲一斤。計一畝出絲八斤。除去人工飯食一半頗有贏餘。

  一養蠶俟接桑長成之後。就近僱覓江南蠶婦來局。教十五歲以下女子養蠶。

  一籌款由紳士。分單各向親友寫捐。無論多寡若干。均由局中給與收票。俟三年成熟按每年一分起息。統共加三連本歸清。其婦女養贍銀兩。情願借入局中者。加給經摺。按月付分半利。亦俟三年歸本。官捐者。任滿日如數完繳。

  一局中每年春秋二季種椹後。小桑甚多。如民間有願領回桑秧自行栽種。悉聽其赴局領取多寡。隨到隨付。局中桑匠一名。每年照料桑樹外。定准接桑千餘株。以資配搭本秧。給散俾各戶均有湖桑。可接本桑。

  一局中散給民間桑秧。樹本微小。移栽者見效在二年之後。為日遲久。種者畏難。擬每年買備仙女廟兩年後。大桑秧二三萬株。配搭本局小桑秧。普散給民。見效甚速。惟每萬須價五十千文。現局中無力購辦。俟捐項稍有存積。即為買備。倘遇好善樂捐美舉定必有成。

  一民間種有大桑秧。四五十株至一百株。不知接條者。許其到局。邀請桑匠赴鄉代接。但需年前具稟到局。臨期方不致悞。

  一局中每年種買桑葉。俾貧民知有桑樹即可易錢。自必多栽桑樹局中每年種桑秧普散。並收備桑子施散。

  一局中製造江南絲車二輛。鐵鍋二口。年年繅絲。如民間來賣繭婦女願學繅者。令其自繅。買絲照買繭價酌加。總期於民有利。

  一局中每年。刷印簡明種桑養蠶繅絲法三單張。隨時普為散給。有領桑秧者。必設立號簿註明集鎮以便知其散放多寡以便桑匠分接。

  △蠶桑局事宜

  一規條既定。亟須妥速料理。所有一切應辦事宜。擇其尤為簡要者開單於後。

  一編籬

  一窖糞

  一接果

  一蓄菜

  一采藥

  一取料

  一養竹

  一喂羊

  一分局

  ·一編籬

  一編籬 查照古農書法。冬月夾雜密栽榆柳大長條。俟生活後。兩邊扳倒編為十字籬。用棕朿緊。此外仍多栽酸棗枸橘木槿五加皮之類。總以有剌者為佳。

  ·一窖糞

  一窖糞 冬日培根用缸盛魚腥水。百草水亦好。

  ·一接果

  一接果 五月畦間種桑。冬月將土研齊澆過春發新條除次年接桑外。多餘可接果樹不論楊梅石榴梅杏梨皆可接。

  ·一蓄菜

  一蓄菜 桑下種葱韮瓜菜。及芋苗山藥取其頻頻澆灌。桑葉愈茂蝗不食桑。芋故宜多栽。

  ·一采藥

  一采藥 霜桑葉桑寄生白皮及殭蠶之類。皆可入藥用。惟桑蟲多蝸牛者。須勤捕之。方不傷葉。

  ·一取料

  一取料 養蠶須矮桑。多留大者長成材料。製一切器具皆好桑梓桑麻桑棗並稱。亦不妨連類。及之。

  ·一養竹

  一養竹 局中需用。桑梯桑儿。及桑箔之類大約竹器居多。

  ·一喂羊

  一喂羊 老桑葉。喂羊肥美。羊矢兼可飼魚。

  ·一分局

  一分局 捐項充餘。可陸續添設分局。以期廣栽。

  ○伐蛟事宜

  卷六之三

  月令季夏之月。命漁師伐蛟。誠恐盛夏雷雨之際。伏蛟忽起。大水迅發。迫不及防。害及田廬人畜。非細故也。述伐蛟事宜

  伐蛟說

  翁臬司原奏

  潘藩司原詳

  △伐蛟說

  江南按察使。翁藻條奏。伐蛟禦蛟之法。乾隆十年二月。奉旨此摺著抄錄。寄與江南浙江督撫閱看。如有可以仿照之處。令其酌量辦理欽此。漸藩司潘思渠。又廣其說。將一切辨觀氣色。制掘鎮壓諸法。著有條欵。詳准通行。洵非誕妄。惟聞山村人家。宅舍之旁。見一物狀類蚯蚓。頃之雷電交作。飛騰變化而去。逾時即安。一草一木未經損傷。惟所起之處。下成深淵。小者可用人工。運土填實。大者速為遷移。亦免崩陷。則蛟亦有善有惡也。為民上者。脩德行仁。懲姦除暴。則人物相感。自然災祲不生。群虎渡江。飛蝗入海。勝于制伐之法也。多矣。

  △翁臬司原奏

  臣查被水之由。多係蛟發所致。按蛟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癭。本龍屬也。相傳曠原邃阜。當春而雉與蛇交。精淪于地。聞雷聲入土成卵。漸次下達于泉。久之卵大如輪。又聞雷聲奮起而上。剖而出。暴騰猙劣。往往裂岡嶺。盪田園。漂沒廬舍人畜。而迫不可防雖雉與蛇非類而交。其事不經。又未見于紀載。似涉臆說。苐考晉大元中。司馬軌之將雉媒下翳。其媒屢雊。野敵遙應。覓所應者。頭翅巳成雉。半身後故是蛇。又武庫中。忽有雉。人咸怪之。司空張華曰。必妖蛇所作。搜括之。果得蛇蛻。是雉與蛇交而生蛟。容或有之。要亦蟲惡為民害者。所當亟為驅除也。謹按月令。季夏命漁師伐蛟。則蛟之宜伐也明甚。惟是伐之法不傳。詢之山野父老。鑿言生蛟之地。冬雪不存。夏苗不長。鳥雀不集。其土色赤。其氣朝黃而暮黑星夜視之。氣冲于霄。未起三月前。遠聞似秋蟬鳴。此時蛟能動不能飛。可以掘得。及漸起離地三尺。聲響漸大。不過數日。候雷雨而興。多生夏末秋初之間。善識者察氣辨色。掘土三五尺餘。其卵即得。多備利刃剖之。其害遂絕。或云蛟非龍引不起。龍非雷電不行。宜用鐵與犬血。及不潔之物。以鎮之。又云蛟畏金鼓。夜畏火。夏月田間作金鼓聲。以督農。則蛟不起。若連日雨。夜竪高竿。懸以燈火。亦可避蛟。凡此搜捕之方。防禦之術。體察物理未必無徵。臣竊以禦災捍患。惟慮不得其法耳。苟有其法。似宜試行之。况蛟水最暴發則為害非輕。歷查各直省內。每于山深谷邃之區。多被蛟患。若得前項禦蛟之法。通行各省令地方官曉示居民。不時留心察看。如果掘得蛟卵。自可永除民害。否則如法鎮之。俾不得上騰。亦可防患于未萌。此人力所能為。似未便置之勿論也。

  △潘藩司原詳

  查夏秋雷雨之際。崇山疊嶂之間。蛟水報警。間或有之良由不識產蛟之地。未得翦除之術。以致蛟起之時。山水竝發。民間田廬多被漂沒。為害非淺。則是防禦之法。誠不可不預為講求也。查唐陸禋續水經。內載蛇雉遺精于地千年為蛟。又玉壺清話。亦載游伊山見雌雉飛入草中。薙草往視果一巨蛇。一雌雉盤結糾纏。始念陸禋之說不誣等語。則是雉與蛇交。遺卵成蛟。散見諸書。似非不經。又說鈐內載。甯國郡山中秋蛟最多。山人每于大雪時。視其土。方圓丈許無雪者。即知下有蟄蛟。持鋤掘下數十丈。得蛟約千百觔等語。是蛟之為害。可以掘除亦有明驗。今江南翁臬司。既奏稱生蛟之地。冬雪不存。夏苗不長。鳥雀不集。其土色氣色。以及聲響可以預為察辨。宜用鐵與犬血不潔之物。并用金鼓燈火以制之則防禦之法。亦既明白曉著。允宜倣照遵行。苐本司考之齊諧誌。內載蛟有三畏。畏楝菓畏鐵畏蠟。又聞前明河臣潘季馴。夢神告以高家堰隄下有蛟。惟石灰可制。詰朝投以石灰。遂斬一蛟。則蠟鐵楝葉石灰。似亦蛟所畏忌。凡有蛟處所。勘其土色。察其地氣。形色可疑。並宜預為埋藏。以鎮壓之。或亦不無裨益。竊聞產蛟之處。多在深山幽谷。似應將捕禦諸說。刊刻小字小板。刷印多張。飭令地方官。于每逢宣講上諭。及巡行村落。勸課農桑時。進耆民老農。親授方法。明白講解。再于經收錢糧之處所。無論城鄉花戶。完納給串之後。即給一紙帶回。時時觀看。俾父老子弟。咸知捕禦之方。隨地察看。依法除之。惟是法立弊生恐有地方奸棍。懷私挾詐。捏稱有蛟。或侵毀墳塚。或掘壞田地。亦未可定。應請除山野無碍之處。如有前指形色。知其下伏蟄蛟。許令軍民人等。便宜制伐外。其關涉他人墳塚田畝者。著令先期呈報。地方官立即詣勘確實。方許制掘。是又于立法之中。寓除弊之意。至保甲軍民兵役人等。如能捕獲蛟卵。許稟報府縣驗明。各給賞銀十兩。俾知奮勵。從事如此。區畫承辦。實心料理。庶蛟患可以漸除。民生實有裨益矣。

  ○捕蝗章程

  卷六之四

  蝗蝻之害。損傷苗稼。頃刻成災。國課民生兩有妨碍。雖曰天意。亦未嘗不可以人力爭也。述捕蝗章程。

  治蝗說

  摘錄明人除蝗疏

  備蝗雜法

  附治蟲條約

  △治蝗說

  蝗蟲能食禾苗為害滋蔓惟在初生之時竭力撲打。始易為力。若羽翼既成。生生不窮。不但害在木地。兼能飛入隣境。故定例處分最嚴。州縣一有報發。當督率夫役。多方搜捕。不惜工費。務在盡淨乃已。查乾隆五年九月。戶部會議。候補詹事李紱。奏捕蝗諸法。此方官民皆知。惟埋蝗最善。凡蝗生之地中。掘深坑約長里許。兩邊用竹梢木枝驚逐。蝗性類聚。一蝗返奔。眾蝗隨之墮入坑中。即行掩埋。不能復出等語。應行文各督撫。轉飭地方文武官弁。凡有蝗生之地。照法辦理等因。又乾隆十七年三月。戶部議覆。山西道監察御史。周燾奏。略稱各處撲滅情形。有司縱不愛民。不能不畏處分畏處分則不得不張皇撲捕于是差衙役紏保長撥烟戶。設廠收買是亦盡心竭力不敢漠視矣。然有業之民或本鄉本村無蝗蝻。往別處撲滅。惟懼拋荒農務。往往囑托鄉地。勾通衙役。用錢買放。免一二人。為賣夫。免一村。為賣庒。鄉地衙役飽食肥囊。再往別村。仍復如故。若無業奸民。則又以官差捕蝗得食工價于已利。每于山坡僻處私將蝻種藏匿。聽其滋生。延衍流毒。待應差撲捕之時。亦往往朿手無策。不過叩禱劉猛。祈以神力驅除。要皆循行故事。未嘗講求于拔本塞源之計者也。臣聞蝗蝻所自起。不過化生卵生二端。化生者。宜於水涸草枯之時。令地方官董率百姓。縱火焚燒叢穢之區。盪以烈焰草根蝻子俱成灰燼。永絕孽芽。卵生者。春深風暖土脉鬆脆。募民于前歲蝗集之處。掘地取種。陸續送官。酌酬價值。上年閏五月間。欽奉上諭。仿行。以米易蝗之法。令州縣將所收蝻種。詳報上司。核其真偽動用米穀。准于公項開銷。小民既可除害。復得餬口。自必踴躍從事。而以米易種。較之以米易蝗。似覺費省功多。倘行之有效。亦勤民重穀之一事也等語。乾隆十七年戶部議覆。查蝻子之生。貽害禾稼不一而足惟在地方官。于萌孽蠢動之時。設法剪除自可根株盡絕。乃遇庸懦有司。不過廣差衙役。撥派烟戶虛張聲勢。種種弊竇。勢所難免。應行令各該督撫不時稽查。遇有蝗蝻問生地方。該州縣倘不親身設法撲滅。聽憑胥役奸民婪贓賣放。以及種蝻流毒者。按律嚴參治罪。毋得疏縱。至水涸草枯之時。縱火焚燒。原係古人成法。總在地方官親身履勘。實力奉行。體察輿情。根究真確。毋得聽信胥役。借端滋擾。至掘地取種。上年閏五月間。現有以米易蝗之。諭旨仿而行之。小民自樂于從事。但須地方官確實查核。果否是前歲蝗集之處。并試令挖掘數處。騐其委係蝻種。一面通報上司一面督率小民。該州縣騐其真偽。酌其多寡。動米賞給詳明上司報銷。倘有捏飾。一經該上司訪問。即行題參。□一蝗蝻為災除將撲捕不力。各官題參外。其被災田禾。農民乏力補種。應酌加借貸。資其籽本。若時候已失。無可補種。照例辦理。

  △摘錄明人除蝗疏

  一捕蝗解惑

  一先事消弭之法

  一後事剪除之法

  ·一捕蝗解惑

  一捕蝗解惑。考昔人治蝗之法。載籍所記頗多。其最著者。則唐之姚崇。最嚴者宋之淳熙敕也。崇傳曰。開元三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崇奏詩云。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漢光武詔曰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此除蝗證也。且蝗畏人易驅。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勞請夜設火坎其旁且焚且瘞。乃可盡。古有討除不勝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為捕蝗使。分道殺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災者。當以德。昔劉聰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應命。崇移書謂之曰。聰為主德不勝妖。今妖不勝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謂修德可免。彼將無德致然乎。今坐視食苗。忍而不救。因以無年刺史其謂何。若水懼。乃縱捕得蝗四十萬石。時議者喧譁。帝疑復以問。崇對曰。庸儒泥文不知變。事固有違經而合道。反道而適權者。昔魏世山東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後秦有蝗草木皆盡。牛馬至相噉食。今飛蝗所在充滿加復蕃息。且河南河北。家無葢藏。一不穫。則流離安危繫之。且討蝗縱不能盡。不愈于養以遺患乎。帝然之。黃門監盧懷慎曰。凡天災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殺蝗多必戾和氣。願公思之。崇曰。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斷蛇福乃降。今蝗幸可驅。若縱之。穀且盡如百姓何。殺蟲救人。禍歸于崇。不以累公也。蝗害訖息。現今東省畿內。用為常食。登之盤飧。臣常治田天津。適遇此災。田間小民。不論蝗蝻悉將煮食。城市之內用相餽遺。亦有熟而乾之。鬻于市者。則數文錢可易一斗。噉食之餘。家戶囤積。以為冬儲。質味與乾蝦無異。其朝脯不充。恒食此者。亦至今無恙也。而同時所見。山陝之民猶惑于祭拜。以傷觸為戒謂為可食。即復駭然葢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東省畿內。既明知蝦子一物。在水為蝦。在陸為蝗。即終歲食蝗。與食蝦無異。不復疑慮矣。

  ·一先事消弭之法

  一先事消弭之法○傍湖官民田。蝗初生時。最易捕治。夙昔變異。便成蝻子。散漫跳躍。勢不可遏矣法當令居民里老。時加察視。但見土脈墳起。即便報官。集眾撲滅。此時措手。力省功倍。其二。已成蝻子跳躍行動。便須開溝捕打。其法視蝻將到處預掘長溝。深廣各二尺。溝中相去丈許。即作一坑。以便埋掩。多集人眾。不論老弱。悉要趨赴沿溝擺列。或掃帚或持撲打器具。或持鍬插。每五十人。用一人鳴鑼其後。蝻聞金聲。努力跳躍。或作或止。漸令近溝。臨溝即大擊不止。蝻蟲驚入溝中。勢如注水。眾各致力。掃者自掃。撲者自撲埋者自埋。至溝坑俱滿而止。前村如此。後村復然。一邑如此。他邑復然。當盡淨矣。若蝻如豆大。尚未可食。長寸以上。即燕齊之民畚盛囊括。負戴而歸。烹煮暴乾。以供食也。其三。振羽能飛。飛即蔽天。又能渡水。撲治不及。則視其落處。紏集人眾。各用繩兜。兜取布囊盛貯。官司以粟易之。大都粟一石。易蝗一石。殺而埋之。然論粟易。則有一說。先儒有言。救荒莫要乎近其人。假令鄉民去邑數十里。負蝗易粟。一往一返。即二日矣。臣所見蝗盛時。幕天匝地一落田間。廣數里。厚數尺。行二三日乃盡。此時蝗極易得官粟有幾乃令人往返道路乎。若以金錢近其人而易之隨收隨給。即以數文錢易蝗一石。民猶勸為之矣。或言差官下鄉一行。人從未免蠶食里正民戶。不可不戒。臣以為不然也。此時為民除害。髮膚可捐更率人蠶食尚可為官乎。佐貳為此。正官安在。正官為此。道院安在。不于此輩創一警百。而懲噎廢食。亦復何官不可廢。何事不可已耶。且一郡一邑。豈乏義士。若紳若弁青衿義民擇其善者。無不可使。亦且有自願捐貲者。何必官也。其給粟。則以得蝗之難易為差。無須預定矣。

  ·一後事剪除之法

  一後事剪除之法○蝗蟲下子。必擇堅垎黑士高亢之處。用尾栽入土中下子。深不及一寸。仍留孔竅。且同生而羣飛羣食。其下子必同時同地。勢如蜂窠。易尋覓也。一蝗所下十餘。形如豆粒。中止白汁漸次充實。因而分顆。一粒中即有細子百餘或云一生九十九子不然也。夏月之子易成。八日內遇雨即爛壞。否則至十八日生蝻矣。冬月之子難成。至春而後生蝻。故遇臘雪春雨。則爛壞不成亦非能入地千尺也。此種傳生一石。可至千石。故冬月掘除。尤為急務。且農力方閑。可以從容搜索。官司即以數石粟易一石子。猶不足惜。第得子有難易。授粟亦宜有等差。且念其衝冐嚴寒。尤應厚給使民樂趨其事可矣。

  △備蝗雜法

  一王禎農書言。蝗不食芋桑與水中菱芡。或言不食菉豆。豌豆豇豆。大蔴。■〈艹冏〉蔴。芝蔴。薯蕷凡此諸種。農家宜兼種。以備不虞。

  一飛蝗見樹本成行。多翔而不下。見旌旗森列。亦翔而不下。農家多用長竿。挂衣帬之紅白色。光彩映日者。羣逐之亦不下也。又畏金聲砲聲。聞之遠舉。總不如用鳥鎗入鐵砂。或稻米擊其前行。前行驚奮。後者隨之去矣。

  一除蝗方。用稈草灰石灰等。分為細末。篩羅禾穀之上。蝗即不食。

  一傳子曰。陸田命懸于天。人力雖修。苟水旱不時。一年之功棄矣。水田之制由人力。人力苟修。則地利可盡也。且蟲災之害。又少于陸水田既熟。其利兼倍與陸田不侔矣。

  △附治蟲條約

  農書云。熱氣積于土塊之間。暴得雨水醞釀蒸溼。未經信宿。則其氣不去。禾根受之。遂生蟊。烈日之下忽生細雨。灌入葉底。留住節幹。或當晝吸太陽之氣。得水激射。熱與溼相蒸。遂生蠈。朝露浥日濛雨。日中點綴葉間。單則化氣。合則化形。遂生■〈螣,虫代月〉。熱種根下溼行于稿。夾日與雨。外薄其膚。遂生螟。穢交熱化。不雨不暘。晝晦夜暍。而風氣不行遂生蜚五賊不去則嘉禾不興故灌田者先須以水浸過收其熱氣。旋即去之。然後易以新水。栽禾無害。或以長牽。或以疏齒披拂。勿以凝著。則蟲不生。按此言。致蟲之由。與卻蟲之方。凡屬農家。不可不知其說也。

  乾隆十三年七月。浙江布政使永貴。頒行治田間青蟊諸蟲方法列後

  一青蟲大如蠶。每于日未出時。青蟲正在苗尖吸露。急用新竹軟條作。掃箒。往廻輕輕刷掃。則蟲落田間。為泥粘住。不能復生若日出以後。蟲行葉下。雖掃無益。

  一蟊蟲小如芥。多在苗底。小竹筒一箇。儘下筒口四面鑿孔。繫繩四條。如筐挑之式。于筒節旁鑽一細眼。筒內注菜油。將孔堵塞拴于竿頭。天晴日午。兩人對立。一人執竿。將所繫油筒取開塞孔。在苗葉上。左右用油拖運。向後退行。一人執細竹掃箒。向前刷掃。蟲隨油落。二蟲發生。均須急治為主。

  一飛蛾蚱蜢亦能食苗。惟山鄉則有之。其法于黑夜中。在田邊隙地。用草燃火。飛蛾自投火中。

  一青蟲如蠶。亦能吐絲。織繭于稻葉內化為蛾江浙鄉人名為裹頭蟲。此蟲只能食葉。除淨後禾仍發生。尚無大害。惟蟊賊之屬。最不易治。食及根節。為害最毒也。

  一治蟲。當致力于初發之時。與救火災同。稍遲即滋蔓難圖。雖青蟊諸蟲。其害與蝗蝻無異也。一有生發。一面稟報。一面親往踏勘督率業佃盡力救治。近者田家多以石灰桐油布于葉上。亦可殺蟲。如有工本不繼之農。酌量借貸以助其油木工食。如果成災。照例辦理。江浙田土高卑不齊。雨水為災最甚。止荒熟相間。惟□久生蟲為災最大大抵青蟊蝗蝻諸蟲當生發之際得遇透雨尚易撲救淨盡。人事當盡。而天時最難必得耳。

  ○勤儉社約 【 遂安洪子泉定】

  卷六之五

  人生困苦之遭。大半由於不勤不儉。勤能致富。儉可成家。人亦有言。良非虛語以日省二文為積穀備荒計。節小用以成大用。洵可隨地倡行也。述勤儉社約。

  勤儉解

  勤儉歌

  勸日積二錢勵勤儉說

  勸立勤儉社為積穀備荒積錢作善法

  △勤儉解

  貧富皆少不得勤儉二字。勤非孜孜為利。惟在專心正務。儉非鄙吝過情止是量入為出。故不習勤。好安逸貪嬾惰者。家富則入於下流。家貧則必為乞丐。苟不習儉。 酒肉是務。華麗是崇。淫濫賭博者。家富則至於破蕩。家貧則必為盜竊昔有論做人家者。少年子弟不可聽其浮閒無業。必察其資性才力。無論士農工商。授一業與之習。則心有所□。身有所拘。外而經營。內而謀畫。自然無暇他想矣。若任其閒遊飽食。終日必流入花酒呼盧鬬狠之中。諸般歹事都做出來。勢必蕩產傾家。喪身敗行故為人父兄者。於少年子弟。必尋一事。早令他勤苦做做。非定要得利也。即其事無大利而拘束了身心。演習了世務。諳練了人情。長進了學識。這便是大利益也。豈必得金乎。若縱容子弟浮閒慣了。是送上了貧窮道路。雖遺金千萬有何益哉。故做人家以勤為第一要著。至於節儉與鄙吝不同。慷慨與奢華不同。鄙吝者止知做家而不知做人。奢華者止知做人而不知做家。究之做人要好。不尚奢華。故曰與其奢也。甯儉。又曰儉則示之以禮。斯儉而得中矣。

  △勤儉歌

  人要勤、人要勤。男耕女織各經心。耕得田禾吃飽飯。織得布帛著衣裙。聽我歌。該認真。遲眠早起學成人。游手好閑流下賤。為匪作歹受官刑。古云坐吃山空了。要望成家只在、勤人要儉。人要儉。淡飯粗衣安貧賤。酒肉賓朋箇箇親。手裏無錢人都厭。聽我歌存主見。血汗求財經百鍊。有錢常想沒錢時。沒錢應用何處變。絕無花費白便宜。若怕求人當省儉。

  △勸日積二錢勵勤儉說

  禮曰。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夫貨棄於地為不儉。力不出於身為不勤。不儉不勤。非獨大同之世所不容。即求處小康之時而不可得。此常人所盡知也。然而不勤不儉者實多。才能人所矜也。而不勤者無由能。富厚。人所羨也而不儉者無由富。且不第無能與無富也。甚或為人賤惡而貧困不克自存。則害亦深矣。而天下之不窮不儉者猶多。何也。無勤與儉之心也。即有心而不能持久者。則無所事以日淬厲之也。吾請為一說以勸人心苟勤雖鄙事不必無一錢之餘。人身苟儉。雖小用亦可省一錢之出。所餘所省。皆別儲之。則一日必有二錢之積。歲終可得七百二十文。而一家少者以五口計。亦合為三千餘錢焉噫。貧家當歲暮逋集。呼索盈門。乞限則夙已負期轉貸則舊賒已徧。撿箱囊而物無可售。計田宅而劵已質人。當此之時。苟有別儲之錢出。以償之而明歲可復通乞假。縱儲少而不能給。亦可略與之以求緩。分償之以冀恕。是何異昔之人每治飯時必取少米別儲者。後竟以濟斷炊之急歟。推此以思。平昔之耗於無形而馴至大困者。葢無日不有不勤不儉之端以致之也。倘能日以自繩。而藉勤儉二錢為之課功而稽曠則上焉者。擴充乎此。而無一事不勤儉。并能持戒與修福。以邀天佑而獲素封。次之亦兢兢不遑。罔敢侈肆。外可見原於債家。而少紓迫脅。內亦可支吾凑墊。不遽至於辱行喪身。斯豈非勤儉二錢日相激勸而有以淬厲之歟。則此誠療貧之良劑也。而吾謂斯又保富之要術。古稱富視其所與。貧視其所不取。是知貧尚廉。富尚惠。如前之所言。則貧者日積而可鮮妄取。富者亦宜口積而可資廣與。語云。富人者貧人之母。思母之憐子果何如。則富之憐貧當何如。佛書言能佈施者。得富厚報。自思吾之有富。非祖父先世之能施。必吾身前世之能施。故得免貧之苦也。既以施獲富。富遂不復施。富何能久。富而益施。富終無盡。而子孫可期永享矣。然而富者財施猶易。心施實難。心施者時念貧者之艱。而思損己以益之。故功德尤大。誠能每日勉親細務。而省一錢。復節晝食而省一錢。錢雖微。而此克己裕貧之懷。晨夕往還於方寸。吾知其慈祥惻怛。必能默契幽冥而福祿日增矣。至於儲以待用。則莫大於豐年積穀以備荒。不徒施濟之利溥也。亦以豫免饑民之閧奪。豈非保富要術歟。然則富者之儉所以惜物而賙貧。故曰貨惡棄地而不必藏於己也。富者之勤所以習勞而體貧。故曰力惡其不出而不必為己也。由是羣富共相淬厲。習以成風。俾菽粟如水火而貧富相安。豈非大同之盛復見今日。而共慶 昇平於萬禩哉。

  △勸立勤儉社為積穀備荒積錢作善法

  勤儉兩錢一日。七百廿錢一年。十萬人餘七萬千。積穀還資積善。 不善固宜不入。萬善胡弗同歸。勸君立社幸無違。備荒此為上策。 親睦相扶相助。聯絡大小村莊。一社合成周利倉。積穀三年千擔。 八百六十四位。一年六百廿千。約來千擔合三年。照此城鄉並勸。 一社百零八席。一席分定八人。每人一月六十文。席長一人是問。 社長總理百八。年終彙數收齊。二十七席一分司。四季四人司事。 一社積錢儲穀。每年糶陳糴新。平糶只許社中□。社外一升不應。 富者惠周同里。貧者利倍自身利人利己免飢民。勤儉推恩無盡。 荒歲議蠲議賑。一時設法俱窮。藏富何如里井中。預備倉開濟眾。 倣行鄉飲酒禮。少長咸集於堂型仁講讓徧城鄉。孝義滿門一樣。 子弟之率必謹。父兄之教必先。勢有不行且從權。易子而教尤善。 闔家大小男女。個個宜儉宜勤。一日留心在二文。好吃懶做無分。積日堆金兩個。悉歸勤儉筒中。餘錢再積再歸筒。七百廿錢歸總。 勸君勤儉事大。莫說兩錢甚微。時時謀食又謀衣。那肯絲毫濫費。 一切當用則用。凡事當為則為。儉勤兩字萬般推。知進尤宜知退。 一儉則邪心去。一勤則善心生。善惡何須別勸懲。本正源清無訟。 自古耕三餘一。於今年不如年。不勤不儉莫求天。普勸及時立愿。 有愿即今有穀。無心終久無錢。非從人願在三年。且待他時請念。 要識天心仁愛。凶荒己減刀兵。逢凶化吉善心誠。如此誠求必應。 人能定天亦勝。有荒歲無荒民。我今求雨復求晴。惟有善門乞命。 大用之而大效。小集焉而小成。八人一席各書名。百八今年圓定。 到處男勤女儉。一時俗易風移。積錢作善莫遲疑。舍此難回天意。 然後驅而之善。故民從之也輕。萬善同歸萬萬人。從此 昇平永慶。

  此法行之一年。便有成效。行之一處。即可感興。豈惟有備饑荒。大益人心風化。不勤儉則日用不足。一勤儉而歲計有餘。請試行之。今年為始。多則上下三村。席以百八為率。必如是積穀三年。處處凶荒有備矣。少則八人一席。錢止五千有零。僅如是積貲三載。家家作善有基矣。即少漸可成多。畏難終無成日。吾以此二字勸人立社有年矣。而知其善者惟不果於行。故至今仍不能有備無患。吾方恨其行不及早。致無備於今茲。吾猶□其行莫再遲可有備於他日。此亦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及今蓄之。止待三年。苟為不蓄。終身不得。今之視昔。悔難追矣。後之視今。嗟何及哉。嗚呼。今天下之通病。大都起於不勤不儉所致。吾今勸人立社積穀。即所謂兼收並蓄醫師之良。是正欲以勤儉醫人。所以養人身而不至於凍餒者。其利猶小。所以養人心而不陷於死亡者。其利無窮。是真良藥苦口利於病者。安得不大聲疾呼以求人人響應共出塗炭之苦。而咸登衽席之安也夫。